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堂

建筑师或规划师欲成为一个景观设计师

作者:大树下 时间:2013-12-30 阅读数:人阅读

11705253_3.jpg

诚如大家所言,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无论从历史渊源上,还是从具体实务上,都有许许多多的相同点。一个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只要他有兴趣,欲转型为景观设计师是有着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的。比如在对人的行为与心理、形体塑造语言的把握、多因素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等方面上,建筑师和规划师都有着很深的研究。这将为他将来的景观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相对而言,景观还包括了许多自身相对独立的理论基础,而这些往往是上述两专业所涉及不深,甚至没有涉足的。我认为,对于一个有志于景观设计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来讲,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的。

1、生态知识

这是老生常谈了,但说实在的,学习建筑的人对于生态几乎没有建立起什么概念,虽然大家的建筑头上可能都戴上了生态这顶帽子。最近有幸听了某著名高校某少壮派的一节课,席间大谈生态管理。仔细听了下,发现关于生态的许多概念性的东西都没有弄清楚。当然对于建筑或城规来讲,也许稍做了解就够了。但对于景观,当再补课。

生态学描述了人类介入自然界的限度和条件,这个条件和限度,最终决定了景观的开发方向、政策和力度,这也是对“到底要保护还是开发”这种无聊问题解答时最有效的论据。(这是决定景观学术地位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有所成就的真正景观设计师所必须掌握的一点)虽然对于一些悲观的社会学家来说,他们认为任何对自然界的人为影响,都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而对于我们这群建设者来说,开发是必然的。而开发的前提,就是不能超过这个“人类介入自然界的限度和条件”,自然界有着既强大又脆弱的自身恢复能力,所以“平衡”两个字,非常精确的描述了自然界的这个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又是动态的,和超高层的建筑一样,虽左右摇摆,但只要没有超过一定的度,终不会倾倒。对生态没有研究的人往往在开发时对自然的这个“度”无法把握,最终导致死守“平衡”。如此,和建筑一样,自然就显得“刚性太强”反而容易崩溃。

说到“自然观”,建筑师们通常会非常自豪的说起老祖宗的“天人合一”,也许是因为现在许多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外国佬也非常推崇的原因吧(和那个老子的著名的“空间”理论一样,中国的建筑师总喜欢拾老外的牙慧)。而究其核心,这个“天”实非指的自然,乃是一种头脑中早就存在的一种意识,说白了,就是皇权,君不见“泰山封禅”的盛况,其本质是显耀皇权,又哪里有什么对自然的尊重?如果有的话,也是物力所不及时的一种无可奈何。还有什么“一池三山”等等,大家看看他们的来历就知道了。而植根于民间,科学含量较多的“风水学说”也同样都要蒙上一层浓重的“愚民”色彩。当然了,反观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历来如此。

2、地形地貌学

地形设计在景观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能比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还要重要。在景观的地形处理中,完成地形空间的层次跨度和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构成仅仅是一种十分表面的工作,虽然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而更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地形的设计都必须遵循该地域本身的地形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便是在落后的中国景观学设计课程中,第一次审设计图也几乎只审地形。道路和其它要素需要在后来的设计图中出现。不过很可惜,许多作业的现场地形都是平坦的。学生自己挖湖堆山。但这也传达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读懂你所设计的大地)

每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的形成都由于内外两个原因,内部是因为其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外部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岩土的风化和水土流失。所以,在进行地形设计的之初,我们应该研究其内在的地质成因规律以及当地的“风蚀”和“水蚀”的基本规律。什么样的地形就有什么样的水体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水体驳岸。

地理学界对于地形地貌的外观风化和腐蚀以及内部地质成因已经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对此加以学习和借鉴,应该是我们景观设计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3、植物

在地表景观元素中,植物除了具备其他诸因素所不具备的生态功能外,也是组成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许多植物本身的形态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在我国,植物还包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使用植物这种素材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重属性:生态功能、空间构成功能、观赏及文化联想功能。 (这应该是最明显的优势了。其实植物是非常艰深的学问,你一旦涉足,就要做好一辈子与其打交道的准备,有的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科下一个属下一个种下的一个品种的某种特性都要耗去实验室人员的毕生心血。国内的景观研究生分为设计和植物两大类。我非常佩服选择植物研究方向的同学。想象本科那些一看就让人发疯的基因培养,病虫害等等课程吧!植物的信息收集必须广泛充分但是深度要浅尝辄止。)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观赏和文化联想功能可谓发挥的非常彻底。一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的书籍中都有很详细的介绍,在此略过。在我所接触的许多项目中,甲方也常常对此提出要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现在慢慢的有些教条化。比如:一提到热带,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棕榈类植物;一碰到滨水区域,就是垂柳,等等。这些一旦模式化,其特色自然就没有了。

对于植物的空间构成功能,在目前的景观设计中被滥用了。许多的景观设计作品中,尤其是许多建筑师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植物仅仅是景观的一种构成元素,也就是说,把具有生命的植物材料降级为等同于砖石、混凝土之类冷冰冰的东西。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修建的整整齐齐的绿篱、大片的植物色块儿组合,这确实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讲,缺乏可接触性,没有亲近感,从而失去了景观的生活本质。同时,单一的物种,必然导致病虫害的高发生率,从而成倍的增加养护成本并最终影响景观的视觉效果。
植物的生态功能在最近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在设计时,在对生态效益追求的主动性还很不足,甚至还有些误导。比如我们常见到的绿化覆盖率,相同的绿化覆盖率,根据其不同的植物种群,生态效益可能相差成百上千倍!所以我觉得,在进行城市绿化控制规划时,在绿化覆盖率的基础上,还应加上单位叶面积指数这个指标。

一个好的景观师,根据工作气候带的跨度,起码应该掌握500-2000种植物,包括这些植物本身的生理属性(对土壤、光照、水分、温度的要求)、外观形态(包括基本形态、季相、耐修剪程度、生长周期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花粉?毒素?病虫害?);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理协调、形态协调、生长周期协调等。至于植物群落关系,则是更高的要求了。(达到这个要求非常难,景观设计师是地域性较强的职业。中国和地中海的植物不同,在北京工作15年以上的北方景观设计师到四川出差也会对当地的植物打蹙。)

景观师是一个很好并且值得尊敬的职业,可惜在国内发展得偏了。虽然中国建筑远远落后于世界步伐,但景观差距更大。许多人说俞孔坚是大师,其实他是一个传播大师。他将大洋彼岸先进的景观知识带回国内。那么多知识体系的介绍和书籍的传播,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他已经开创了中国景观界上的新时代。我希望自己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到真正的专业。而不是处于世界5流水平。(转自ABBS,由博主大树整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277633739@qq.com

标签:
微信

大树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