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堂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解析与近期发展思考

作者:大树下 时间:2014-01-14 阅读数:人阅读

随着全国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掀起,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事业亦走得如火如荼,“家园建设行动”即 将完成第一轮覆盖。然而在各种成果的背后依然存在纵多的问题和未达成的目标,如何去分析这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建设中予以解决,是当前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 核心问题。空间落实是规划师最基础的工作,然而如何把握农村建设的阶段性重点与内容是确保规划能够实质上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是规划团队本身应积极培养的 素质。本文从认识社会的角度去阐述一种认识观,并以此为方法分析了武汉市的新农村问题,并对下一阶段内容进行了建议。拟在介绍一种农村现状分析并应用于决 策的视角与方法。

 1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新农村建设

国际方面,各国频频要求我国提高汇率的声音是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现,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跨入新的阶段,内需将会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强与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交换能力,是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其所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特 征,是当前解决对外市场剩余劳动力,同时拉动我国硬件建设的双赢政策。 新农村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的代表性指标即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生产效率是提高人均GDP的重要方面,然后如何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也是其必要条件之一。从当前的政策来看,政府的强力支持其实是为农村的硬件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然而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反哺”关系,农村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机遇,积极谋划软件建设形成,形成带动农村全面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循环模式是本质要务。

2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情况

2.1 研究范围

武汉市主城区七个主城区中除洪山区外农村受城市侵占现象明显,村的发展脱离传统定义,且其人口仅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4.9%,不具有代表意义,结合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象文中锁定武汉市六个远城区及洪山区的建制村为讨论对象,共计2087个。七个区人口共约4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163万,占约36%。农村人均收入为5000-8000元之间。 2.2 近年新农村建设情况 2005年,武汉市提出用6-7年时间,对前述2087个建制村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主要内容为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体系建立、和谐社区建设,至2009年已对1630个村开展建设,耗资59.64亿元,即将完成第一轮建设全覆盖。2009年每村的投资额约为220万,其中社会力量支持超过50%。

3 对第一轮建设的认识

3.1 视角

3.1.1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一般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包括初级、发展、高级三个阶段。而各个阶段的耗时时间却是难以估量的,就如各国城市化一样,由于国 情、方式的不同所用的时间存在差异。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武汉市尚处于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目的是使各种发展要素从整合到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状 态,发展要素的确定则是根据目标要素而定。武汉采取了分批次进行建设的方式,因此最早一批实施家园行动计划的村到目前是6年,最晚的一批将在明年。这也决定了村村之间发展阶段的微差性。

3.1.2 发展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提到生产体系、交换体系、消费体系、货币体系、政治体系、社会体系、教育体系、金融体系、法律体系、与环境的关系、硬件体系等等,由于 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这些枝繁叶茂的分类使得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本质,模糊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关系。笔者认为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本质目标,同时使用 的方法必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目标本身包括要素和属性两个内容。目标要素体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选取最宏观、最综合的目标要素即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及 与环境的关系,其目标属性体现为高经济水平、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经济水平不一定意味着和谐的社会,而和谐的社会一定有高经济水平,高经济水平是和谐 社会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所以两个目标中首当其充的是经济建设。

 3.1.3 活动内容及达标方式

人类活动过程本质上只包括生产——消费两个过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人类建立了多种运作方式,从而添加了纵多活动内容,例如通常我们只提到“交换”、“分配”, 此外还有很多活动与他们是一样的关系。为了完成在重要事情上的公共决策人们建立了政治体系;为了使用技能提高经济水平建立了教育体系;为了使生产产量的提 高,人们建立了分工合作模式;为了使交换更为方便人们建立了货币体系;当人们发现货币体系可以成为生产动力时建立了金融体系;为了在消费体系中保证重要公 共产品的合理消费,人们建立了社会体系(特指城市规划中所提到的社会体系);为了规范人群行为,建立了规范体系;为了监督规范的实施,建立了法律体系。为了使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选择了可持续发展方式;硬件体系是与上诉需求相匹配的一种空间产品,是为了把道路、住宅等产品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类。 小结:一句话说,高经济水平、和谐社会是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消费。政治体系、教育体系、金融体系、法律体系、社会体系是工具。硬件体系是一种产品,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属性,只是有适应于不适应之分,不像方式有存在与不存在之分。

3.2 对第一轮建设的分析

3.2.1 缺陷分析——内容全面性

利用上述逻辑对家园建设的内容——“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体系建立、和谐社区建设”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目标为提高经济水平,针对活动环节为产品生产,并强调其中硬件体系即基础设施建设和和谐社区两个空间产品建设。同时开始着眼和谐社会目标开始建立社会体系。

(1)把社区建设归结为第一轮建设内容似有不妥 基 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其它市政设施几个方面。由于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产业的用地 属性是居住的用地属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两者是必须匹配的,也就是说两者需同时进行建设,如果单纯引导其中一个方面,必然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而引发矛盾。 道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因此可以早于经济进行建设。因此,道路可以提前建设,然而把社区建设归结为第一轮建设 内容似有不妥。

(2)忽视了教育体系建设 第一轮建设强调了生产活动这一内容然而忽视了其推进方式的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教育体系对产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从其作用时间性来看,有长期的和短期的,对新农村建设需要快速推进的生产方式来说主要以短期教育为主。从实际经验上来说,农村科技化水平是衡量新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美国的科技化利用率高达80%,而我国只有40%,差距甚大,也论证了教育培训必须加入第二轮建设中。

3.2.2 经验分析一一实施机制

在明确了第一阶段宏观目标、宏观策略情况下,一个适合的实施机制以及机制反馈对于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在任务细化、任务落实、实施次序几个方面上,武汉市做得是较好的。

(1)任务精细化

第一阶段任务主要完成什么任务,又怎么可以更好地落实到位。武汉市采取了两种方法来确定。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民意调查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二是通过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确定主要的建设任务。“家园建设”中“四通四改一化一场一室”的建设要求来自于农民,而明晰产业,道路建设等则是来源于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整合,进一步将任务细化为29个方面任务、87项具体内容,以便于确保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内容,并把这些任务思想上落实到基层干部及农民的共识中,在农村建设中形成“统一目标,各司其职”的运作模式。

(2)专班机制

首先武汉市在市、区设有办公室,总体上领衔新农村的工作业务,连接市、区两级的对口工作;同时按“四到家园”任务又设4个工作专班,使几十个政府部门的职能延伸到村到户,管理专业化,衔接对口化。事实证明,这种横向和纵向分工相结合方法普遍适用于多层级的行政机制,是实践出的宝贵经验。

(3)试点先行

试点先行是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机制之一,武汉也不例外,前期的试点是将村划分为几个批次,并分期进行建设。两年试点后,实践发现在产业方面众多相邻的 村总是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优势,此现象表明产业的建设必须挣开行政界线这一环节,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空间规律进行产业划分,因此武汉市开始了整体推进,在基 本格局保持不变调的前提下,其最大的特点是明确提出按产业明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以基地、企业、项目为依托,连片推进“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先行,并在试点中找出不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方面并予以新的措施,这种机制的合理运用在武汉市是做得比较好的。

4 对下一轮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目标上依然是物质富裕为主,精神富裕为辅。要求方法上更加完善,内容上更加全面。

4.1 产业建设

第一阶段产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明晰致富道路”,也就是完成前期的一个产业决策,在实质性的生产阶段并未有太大的举措。其中第一批试点村距开展家园建设行动以来已经有5年时间,表面上看一些村在一定层面上进入了产业建设时期,举个例子,东西湖慈惠农场鸦渡大队石榴红村,出资400余万元,通过建筑风格改造、广场修建、植物造林等方式打造青瓦白墙、古徽派建筑风格的“农家乐”, 但作为一种建设模式的试点,其更重要的结果是用于指导更大范围及更长期的产业决策。从工作流程来看,应该是先确定主导产业,同时确定目标及阶段性目标,进 行动力机制研究,确立达标方法,同时确立资金运作模式,然后进行实施。关于达标方法即如何提高产业产量学术界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和成功的实践。资金运 作方面仍需开拓思路,应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激发主体积极性。譬如上海地铁的建设模式,政府每年注入一定资金支持,而盈利则属于经营建设单位,有效地拉动了 其积极性。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多为政府直接分配,不具备这种特性,政府应积极拓展多渠道资金运作模式。当产业生产进入准备时期,产业的销售渠道与模式也同 期进入了筹备时期,如此才能衔接好各个环节促进产业顺利增产。 完成第一阶段的总体性决策后,结合对第一轮建设的分析和对第二轮建设的重点分析,产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产业需求进行硬件设施建设。2.加大相关技术的传播与培训的力度。3.切实落实相关项目。4.积极推进产品市场的联络与宣传。5.多渠道化资金运作模式。

4.2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民生关注的最主要的产品,从当前的资料来看七区的住房条件算是较好,农村2层和3层的住房共约占总数的71%, 因此如果在时机成熟以前提前进行拆迁,那么必然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往往是最难以解决的,因此拆迁一定要到时机成熟以后,新社区与传统的农村 居民点相比是一种改革,纵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规划工作者需要全面的把握这些方面。例如新的社区形成之后,农民外出耕作的交通问题,新的社区的邻里关 系处理,新的社区起居模式,新的社区的审美特征等等。第一阶段,社区建设方面,并没有大量的拆迁,主要是以改善给排水管、电视等设施为主。第二阶段亦是一 个铺垫时期,试点是主要手段,特点是内容要求全面。 第二阶段,应根据“武汉市新农村空间建设规划”为依据,着手如下几个方面:1.参考地区产业的就业人口及地理特征确定拆迁量及时期。2.开始试点符合当地人们风俗的建筑模式。3.重视并组织优质文化下乡活动。4.解决好迁村并点之后形成的农民外出耕作的交通问题。

 4.3 管理制度

第一阶段,管理制度尚处于边缘性建设,主要针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部分创建村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卫生包干到户、聘请低保户为卫生管理员等多种方式,为 保持村容整洁提供了长效保障。有的村制订了村规民约,村民自发约定每人每年收取卫生管理费,聘用低保户为保洁员,较好地解决了村民垃圾运输问题,其管理运 作模式在全市具有较好示范作用。第二阶段内容应当跨入其管理层面最重要的内容——“农民主体角色的培育”。有学者强调实践中领导者不能以“启蒙”者的姿态去“开化”农 民,在这个前提下,怎么样才能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呢。农民的需求和习惯有普遍性和地域特殊性,普遍说来,绝大多是农民是向往城市生活,对于新农村建设给农民 生活、生产环境带来的改变是他们期望的,同时又充满着对未知的恐惧。如果要发挥人群的主体性,必须的条件是主体对即将事物有认识,对将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 把握性。同时以下几个事件对其又有助推性:1.对美好未来的憧憬。2.外界的鼓励。3.一定周期内成果的激励。由于当前农村人群中80以后务农人群较少,具有实际经验的人多为30岁以上,其心智已经成熟,学习技能有一定退化。同时考虑到当前新生代农民形成的边缘社会对城市存在的潜在社会威胁,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先利用研究智力与实践经验碰撞的方式确定地方生产方式,然后召回城市新生代农民,进行技能和思想培训,配合开展各村建设。 第二阶段,处于管理制度起步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农民指导智囊团。2.让其外出学习先进的方式。3.确立高校指定性指导模式。4.试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5.试点民主决策和公开的管理制度。

 4.4 社会体系的建立

社会体系的内容包含诸多子体系,医疗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计划生育等。医疗方面,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后,采用了每人每年缴费结合市区财政为每个参保农民每人每年补助的方式。农村养老保险方面武汉市洪山区部分农村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补贴”的 筹资机制。社会救济方面依然存在着覆盖面不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再次,救济金的发放在实施方面始终存在局部的主观性,影响了公平、公正救济系统的建设。 社会体系的建设情况在当前没有条件进行大幅度的变化,近期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以缓慢改善、做好准备框架工作为主。在经济建设尚未有能力配套更高质量的社会体 系时,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成效应该是当前主要的工作方向。 第二阶段里,相关部门应切实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宣传,增进农民对医保、养老保险的认识。2.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3.构建账户信息公开系统,以更直接的渠道确保救济资金的公开透明化。4.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救济制度。(作者谢莉莉,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277633739@qq.com

标签:
微信

大树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