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堂

对中国景观文化的展望

作者:大树下 时间:2014-04-30 阅读数:人阅读

hetu.jpg

景观设计观念的“现代化”其实历史并不很长。

即使是很超前的美国,景观设计的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强烈,如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但由于景观设计师多自认为更贴近自然而不是技术,故而回应很慢,变革滞后。

当然,中国的景观设计观念的变革就更滞后了。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政治上的“一边倒”造成了景观教育的“全盘苏化”,再加上“以生物学为中心”,从而使中国的景观设计根本无法“现代”。即使是中国的传统,也只能在孔隙中得以延续。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文革的十年,园林作为“封资修”而被革了命。

此时,却正是西方景观艺术大发展的时候。

加勒特?艾克波(Garrent Eckbo)的“对角线”;(20世纪30年代)

本文摘自亚太景观,图片由作者整理,欢迎转载。

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生态意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人们开始接触西方形式的流派。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的前卫艺术家们便将西方的各种流派一口气演习了一遍。然而,对景观设计来说,观念的转变仍然是滞后的。

与此同时,西方的景观艺术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伯纳德?苏米(Bennard Ischum)的“La?Villette”;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极简主义”;

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的“超现实主义”;

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形”。

我们的景观设计观念、语言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当然,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别是加入WTO的前后,我们有机会与西方景观界的同仁们零距离接触,这才真正找到了差距。

几十年的功夫,我们拉开了距离。原先的“世界园林之母”现在落到了西方的后面。

要走出这个“低谷”,就必须虚心向对手学习。要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角度真正了解西方的景观文化。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绝不能停留在扫描、模仿、克隆上。

其次,对于自己的传统,必须认真反思,来一番重新认识。不能光停留在“诗情画意”上。《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的作者[英]查尔斯?詹克斯就把“中国园林”与“后现代”相提并论,很值得研究。另外,谈到传统也不能光停留在明、清园林上。传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历史范畴。明、清园林,特别是清乾隆以后的园林艺术已经在造下坡路,它柔弱、繁琐、缺少清真、缺乏“大气”。要重视汉、唐,要提倡“汉、唐雄风”。汉、唐的文化艺术,包括园林艺术是大国的写照。它清新、自然,它包容、大气。汉唐的文化艺术很“中国”,然又很“现代”、很“时尚”,与当今时代很能融合。

相信,无需太长时间,中国的景观文化又会跃居“天下之先”。这倒不是说到国外造几个“中国园”、“中国城”,而是象贝聿铭那样在现代景观艺术上夺得辉煌。

当然,我们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不要将我们的努力轻易否定,甚至打入冷宫。我们愿意在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发展我们自己。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277633739@qq.com

标签:
微信

大树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微信
阿里云